媒體報導,在台灣高雄出生的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外國語文學院副院長盧麗安,當選中共的十九大黨代表,日前,她在十九大會場上受訪時指出,「我以身為台灣女兒為榮,以身為中國人為傲」。對於部分不同立場人士質疑,「有些人說妳當選中共黨代表,妳就不愛台灣了」的政治鬥爭話語,她回應:「這種說法的邏輯很好笑」,她反問:「我還是『中國』的婦女代表了,那怎麼辦呢?我先生怎麼辦呢」?
盧麗安還特別強調:「現在是2017年了,不是1927年,不是1937年,不是1947年,不要糾結於那種『過時的意識形態』裡面」,她還用標準台語說:「愛台灣當然也可以愛祖國大陸」,在中國大陸已經定居、任教20年的她認為:「歷史無法選擇,但是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云云。誠哉斯言,盧員的說法不僅「說出基本事實」,更重要的是,她所勾勒的「兩岸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和平共榮共存發展願景。
基於盧麗安的相關言行舉措頗令蔡政府有「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的憾恨,對此,陸委會主委張小月日前特別表示,盧麗安在台灣出生,且在英國讀書完後隨即到中國大陸工作,幾次進出台灣,她用的都是「中國籍」,政府尊重她對身分的選擇云云。坦白說,陸委會的應對態度基本上正確無誤,因為,中華民國的憲法原本就保障人民有合法的遷徙自由等,何況,若以「北風與太陽」的寓言故事而言,果若台灣能在生活各方面的條件都優於大陸的話,那盧員或許就會有另類的理性選擇。
進一步言,檢視日昨台灣競爭力論壇所發佈的「2017台灣民眾國族認同下半年調查」相關數據而言,其調查結果確實值得海峽兩岸政府共同思考台灣人的身份定義及國族認同的真實圖像,誠如輿論所言,該份調查可以從「身份認同的感性面」及「未來判斷的理性面」角度切入分析,講白了,如果我們不刻意「為賦新詞強說愁」及用「唐吉柯德式塑造『風車敵人』」的話,我們當然可以是台灣人也肯定可以是中國人的嘛。
更何況,若以過往台灣藍綠政黨互相輪替時期的具體數據變化而言,一個令人好奇且有趣的國族認同發展趨勢竟是,檢視陳前總統、馬前總統及蔡總統的「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的「執政績效表現」後可以發現,即便是綠營一直刻意塑造抹黑為「傾中賣台」的馬英九政府,當時兩岸在和平紅利的氛圍下,「台灣人認同」反而是「不減反增」,反倒是檢視綠營兩位前後任總統陳、蔡執政下的所謂「中國人認同」或是「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認同」數據竟是「不減反增」,換言之,「國族認同」是會隨著政治與經濟環境的變數呈現「動態改變」,而不是鐵板一塊全然無法改變。
這樣的「民調結果」就得以證明,國族認同若放在「歷史的長流裡」檢驗,有心政客人士的刻意政治操弄終究無法詭計得逞,歷史上的分分合合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定律」,並不是政客可以「自己說了算」或「先講先贏的」。若要贏得民心,政治人物還是應做出真正「順天應人、取法於中」的正道與王道。準此,盧麗安一席「愛台灣當然也可以愛祖國大陸」及「歷史無法選擇,但是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的正面積極看法當然正確,也是民主多元台灣社會的健康成熟文化表現。
●作者:胡文琦/文史工作者、前中國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台北市 大安 按摩萬華 外約舒壓》立場
●來稿或參與討論,文章歡迎寄至土城區 酒店按摩public@nownews.com812A22CCE4727682
留言列表